范长江:刘伯温故里行
今年春天的时候,偕文友赵兄春华应邀共赴浙江温州乐清,参加一个文艺研讨会。活动结束之后再随赵兄同往刘伯温故里—文成武阳。接待我们的是赵兄的朋友蒋小华女士,蒋在嘉定从事商务活动二十余年,现回文成老家投资农业,对于当地名胜古迹了如指掌,遂成为我们的义务导游。
是夜,投宿在位于角山之巅的,海拔高度为八百四十米的“云顶山庄”,云顶山庄名不虚传,因已达最高处,故周边已看不到叠嶂峰峦。夜幕四合之际,推窗远眺,只见空中云卷云舒,虚无缥缈,恍若身处瑶池胜境。翌晨,我们乘坐蒋女士的私家车径往武阳方向而去。
刘伯温故里武阳村,四面环山,左边弓箭山,右边宝剑山,村尾有金龟山。村子背靠嵌有七座土墩的五指峰,风水学家称其“左弓右剑,七星落垟,金龟把水口”是个冬暖夏凉,植被丰茂,空气新鲜,阳光充沛的福地。
刘伯温(1311年6月15日——1375年4月16日)少即好学,有“神童”之称。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时年二十三岁的刘伯温中进士,元至元二年(1336年)被委任为江西省高安县丞,步入仕途。虽为官清正,但因朝廷昏庸而屡遭贬抑,愤而辞官归里。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朱元璋三请刘伯温,成为参赞军务的谋士,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勋。刘伯温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而名世,他不仅是元末明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才气横溢的文学家。著有《郁离子》《诚意伯文集》二十卷之外,更有兵书《百战奇略》传世,坊间流传的预言书《烧饼歌》也是刘伯温所撰。
刘府,为一座古旧砖木结构深宅大院,陈列着配套家具和一些图文介绍,其周边广植嘉树花草,环境十分优美。如今,此地已经成为一处游人必到之景点。距刘府仅数百米之遥的“武阳书院”是刘伯温少年求学之处。书院,乃我国古代区别于官学的教育机构,始于晚唐,盛于宋,历经元、明延至清末。著名学府有长沙的“岳麓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武阳书院”就规模、历史而言不及前者,然而,庙小和尚大,因出了个国师刘伯温,故使得“武阳书院”名声渐为人知。遗憾的是,当年的武阳书院由于年久失修早已不复存在,人们现在看到的书院实际是在旧址上新建的一座古典风格江南园林。四周有茂密植被环绕,中央为一人工湖,其水清澈见底,鱼儿游弋悠然自得;而青瓦白墙的仿古建筑群则依山势造就,层层递进鳞次栉比。现在的武阳书院虽非古迹,但也不失为一处可观景区。
却说刘伯温挂冠归里,远离红尘。结茅庐于风光旖旎的“百丈漈”一带青山绿水之间,过着饥食烤鱼,渴饮山泉;枕石调琴,坐漈弈棋的隐居生活。
也不知刘伯温当年通过何种途径深入百丈漈山中,反正我们进山的道路、方式与众不同。一般来讲,爬山运动都是从山脚开始,由下向上朝山顶攀登,我们则反其道而行之,先由车子送到山顶,然后一路前进。不,应是一路下行。途中,可以看到绝壁之上攀爬着几十米高,手臂样粗壮的万岁枯藤,扭曲缠绕龙蛇相争。也可以望着深渊盛开着的,枝长丈余的野杜鹃花,蓬蓬勃勃如火如荼。山里还有许多珍贵的红豆杉以及松、柏等乔木。
游百丈漈景区,从一个“漈”字便可判断此行重在玩水,游山次之。漈者,水边也。而玩水,其实就是观瀑。
未见瀑布,先闻其声知道距百丈漈瀑布不远了,果不其然,待等转过弯道,便赫然望见对面绝壁之上,悬着一匹偌大瀑布。仿佛青天被捅了个大洞,银河倒挂,源源不断,直接倾倒下来。
直接倾倒下来,其声隆隆,如雷贯耳。看到我们惊奇不已的样子,蒋女士笑道:“这不过是百丈漈瀑布之一,还有之二、之三呐。跟着我继续往下走”。
下行几个弯道,便来到百丈漈瀑布之二。比较之一,之二覆盖面更宽,水量更大。其观瀑方式也有所不同,先从瀑顶从高处往低处看,再顺着瀑流拾级而下,直至瀑布跟前。嘿嘿!瀑声犹如列车疾运,势若江潮翻滚,又似万马奔腾,天下奇观也!
穿上事先备好的雨衣,我们一行从瀑布背后的小径穿越出去,再回首观望时,只见瀑底水潭边的树木花草,被水风气浪打得东倒西歪。
至百丈漈瀑布之三时,又出现另一番景象。
百丈漈瀑布之三已然失去之一之二,那种排山倒海的气势,经由嵯峨怪石,瀑布被切割成无数缕萦绕水流,宛如一匹在水里漂洗的珠帘。透过珠帘,我似乎隐约望着身穿官袍的国师,正坐在石桌旁敲子弈棋的身影。走近一看,原来是当地百姓为纪念他而安放在那里的一尊雕像。善哉,善哉。
刘伯温故里行,此行不虚。
(责任编辑:和通社)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