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解读:文化复兴需接续自身历史、形成全球共识
文/蔡 历
文化复兴是当前一个大问题,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呢?就是中国文化的名正言顺。名正言顺是孔子的说法,他并不是虚名的问题,我们现在人会把它理解成一个虚名。先秦的时候,名的含义更多的是指理论、逻辑。
诸子百家有一家叫名家,辩论白马非马的公孙龙就是这一家,这个名就是逻辑。名正言顺,它的更核心的内容就是说逻辑上要说得通,理论上要说得通,让名实相符。即逻辑能反映真实,理论上能反映真实。所以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后边就是“言不顺则事不利”。逻辑上不通,理论上没搞通,那你做事那就不好做。
文化上的名正言顺,实际上面临着两个问题,就是逻辑上或者理论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对中国自身的历史,另外一个就是对全球。
我们现在的意识形态,包括我们现在的教育,我们的历史教材,和咱们的历史是有背离的。这个问题已经被认识到了,提出了一个说法叫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那么这个历史虚无主义是怎么造成的呢?其实就是用西方的思维、西方的理论、西方的观念,去解读咱们自己的历史,去描述咱们自己的历史。西方理论、我们学术,就是名,中国自身的历史和文化就是实,名实不符、名实背离。最终导致对历史的背离、篡改。
这种虚无主义是在民国新文化运动之后才有的。辛亥革命之后,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是蔡元培,几年后他也成为北大校长。刚上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废止读经,而四书五经则是咱们传统学术的核心。这是对中国传统学术的彻底否定,然后引入西学化的教育和西式的学术。
1916年的时候,然后蔡元培到北大任校长,这个时候就出现了所谓的新文化运动,以蔡元培为首,以北大为这个基地。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其实都是当时年轻的留学生,主要是留学日本,还有极少的是留学美国。像胡适是美国,像陈独秀、鲁迅、李大钊、钱玄同,这些都是留学日本的,蔡元培本人也曾留学日本。
所谓的新文化,实为搬运的日本明治维新文化,那么就是否定中国文化,搞全盘西化、引入西学。所以提出打倒孔家店,否定中国自身的历史和文化。后来以致整体否定中国的历史,怀疑中国的历史,怀疑和否定传统经典所描述的一切,都觉得有问题。出现了一个所谓的学派叫古史辩派,以顾颉刚为头目。这就是历史虚无。
那么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所谓的历史唯物主义来解读中国历史,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基于欧洲的历史背景。你比如说他总结出来,历史分阶段前进,什么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认为古代的社会一定存在着一个奴隶社会,古代的社会一定是阶级社会,这一点恰恰和中国历史是不相符的。
我们中国历史是没有阶级的,这是中国历史的特殊之处。其他任何地方,无论是日本也好,印度也好,欧洲也好,的确是有阶级的。唯独咱们中国是没有阶级的,咱们只有行业分工,没有阶级这一说。
这样中国的历史上所有的时代,都是行业分工式社会,只有行业分工,而没有阶级。那么行业分工和阶级的区别在哪里呢?行业分工它只是一个相互协作的关系,最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各行各业的人员是可以自由流动的。所有的阶级,其实阶级也有行业的特征,从在工作内容上它也相当于一个行业,典型的是印度的种姓制,种姓是阶级,同时也是行业,一个行业就是一个种姓。
那么行业和阶级的不同是什么呢?阶级它是固化的,人员是不可以跨阶级自由流动的。你出生在什么阶级,那么你一定是什么阶级,是不可以在阶级之间流动的,尤其是从低阶级向高阶级,或者说从被统治阶级向统治阶级。如果可以自己流动的话,就就无所谓阶级不阶级了。阶级一定是固化的。
说中国历史上没有阶级,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咱们的这种官员选拔,后来成为科举制。科举制就是靠考试来去选拔官员,在唐朝之后成形,在唐朝之前这种官员选拔也是存在的。只是说他没有去考试,是靠推荐。推荐的标准就是你的品德品行,直到唐朝之后开始考试,用儒家的东西,用以五经为核心的儒家经典作为考试内容来进行考试。其实他们的原理是一样的,那都是人的品行,因为考试的内容是四书五经,也是义理、仁义,是培养人品行的。
总之科官员举荐和举考试是不分阶级的,不分出身的,任何人,你只要觉得你有品行、品德,只要你的考试成绩好,就可以到朝廷去做官。到朝廷做官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按照阶级的划分来讲,就是统治阶级了。甚至说我们传统上还更讴歌这些所有的出身贫寒的人,说寒门贵子、寒门状元。这一点在现代之前的任何国家,任何文明它都是做不到,因为他们是阶级是固化的,所以中国历史是没有所谓的奴隶社会,没有欧洲式的封建社会这一说的,没有阶级社会这一说。但是现在咱们的教材一定是把中国的历史上的唐虞三代,说成奴隶社会,而我们传统上则一直认为是那是中国历史上的美好社会,尤其是在尧舜时代。这就是历史虚无。
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是是讲仁义的,讲道义的,这是儒家。但是到春秋战国,出现一种新的思想,就是专制的法家。秦始皇将这种法家的发挥到极致,所以秦国统一中国十几年就崩溃了。实际上法家它是相对于我们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来讲,有着强烈的蛮夷、异化色彩,讲专制、讲利益,不讲仁义,就像后来贾谊说的,“仁义不施”。但是现在我们把他描述成一个什么?认为中国是他统一的,是统一中国的大功臣。这就是历史虚无虚无。
中国文化名正言顺的第二个问题,是对全球我们怎么去描述它,成为全球的共识。中国的文化复兴一定是全球的、全世界的。尤其是这一次疫情之后,中国一定会替代美国成为全球价值的提供者。我们要提供一个价值系统来支撑全球的秩序。
现在西方对中国一个最大的误解,认为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比如这次疫情,我们可以做到全国统一,而且即便政府颁布了很严厉的政策,你比如说封城、居家隔离,但是老百姓也是愿意遵守的。在西方看来,这是专制、威权主义的结果,即政府靠高压统治,然后老百姓是迫于高压被动的去服从。显然这是一种误解。
我们讲统一,中国历史上也确实一直非常崇尚统一,但是这种统一,包括大一统,绝对不是法家式的统一,不是秦始皇似的,而是儒家的。那么在春秋之前,中国一直是统一的,也是大一统的。大一统大一统本来就是儒家的观点,而不是法家的。譬如说在三代的时候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就是大一统。但是儒家的统一其基础是道义、仁义,是共识,而不是暴力,不是专制。中国的统一、中国的团结是基于道义的,政府和人民之间在道义之上可以达成共识、相互协作。
因此,中国的政治形态是道义政治。
在道义政治之下,人民尊重政府,政府真正的以民为本。现在我们讲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这就是我们传统的以民为本、以民为贵思想的体现。所以我们的社会是一个道义社会,是超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
我们目前没有做到名正言顺,既有历史虚无主义的问题,也是将专制的法家式统一与道义式儒家统一混为一谈的问题。传统上我们对两种截然不同的秩序基础、统一基础分的很清,这就是儒法之争、礼乐刑政之辩,但是这些东西却被现代学术所否定和无视了。
(责任编辑:和通社)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