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纯电商平台商业模式所导致的“恶”(五)
文 / 钟 sir
电商抢实体商家或者电商之间互相抢生意的套路都只有一个:以各种办法推动“卖家”打无底线的价格战。卖家要靠打价格战才能抢点生意,电商平台要靠融资、烧钱、砸广告抢流量,“造”流量,然后再通过向卖家高价“卖流量”赚钱。电商平台要持续的收入、要有好看的数据,收入的来源主要是靠“卖流量”,以高昂的价格有的没的虚虚实实向平台“卖家”卖流量。
“流量”不等于销量,“流量”有时只是个点击,有时只是“晃了一眼”,有时甚至是平台自己编写的程序软件一个“计算好”的自动点击扣费,而“卖家”不管情不情愿、知不知情都必须为这些“流量”付出高昂的成本。这就是电商真实的操作手法。
所有这种不顾成本的价格战和要用高昂的买路钱买“流量”的方式,所导致的结果传导到厂家就是大家都亏本赚吆喝,多数“卖家”与厂家(很多厂家本身就在各种电商平台上当“卖家”)都陷入既无利可图,又无路可走,只能靠债务支撑循环的恶性竞争当中,这也是为什么开工厂做生意的老板们越来越不赚钱,负债越来越重,又欲罢不能欲死不得还要打肿脸充胖子死撑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那些“图片化文字化的电商”究竟抢的是谁的生意呢?
他们主要抢的是能便于“一件快递运输”的商品的实体店的生意,首当其冲的是服装服饰鞋帽箱包家纺化妆品3C数码小家电零食干果水果等这些行业的实体店,抢他们的生意,这些店难做了,就传导到上游的批发商、批发市场和厂家公司,这就是各地步行街、商城、批发市场万商凋败、工厂债务高企的根源,电商的万亿市值是由实体商家实体厂家的数万亿亏损堆积的。实体商家又连着房租和租房,房租和租房又连着房地产,房价既长期坐飞机,房地产业又连着……!
“拼某某”们抢的又是谁的生意呢?
它们其实是一个更放大版更无序更泛滥,可能也更无底线的“聚画算”模式,抢的是做在他们前面的电商和四五线市场广大实体商家的生意,他们抢了前面的电商平台的顾客逼着他们去线下搞所谓的“新零售”“社区团购”来增加“销售与数据”。同时使小县城小城镇的商场、步行街彻底玩完,造成更加严重的实体商业的崩溃。
尽管它们自己也不赚钱,连年亏本甚至可能永无赚钱的可能性。但它们造成的商业互害已使社会性的亏本经营更呈常态,加重了巨大的深不见底的经营性债务和家庭性负债,加剧了社会撕裂。为什么叫它们“拼某某们”呢?因为那些“社交电商”实际上也属于这一类型,套路、本质相同。
那各种“视频化的电商”们抢的又是谁的生意呢?
它们是既抢了前面的图文化电商和拼某某们的生意,也抢了实体生鲜、批发、零售店的生意。所谓从田园到餐桌,那也就是个“故事”。“直播”不可能改变得了产品的质量,产品该怎么生产还是怎么生产,菜该怎么种还是怎么种,不是直播卖货能改变得了的。几个“主播”既无法保证品质也没有能力改变品质,视频的“主播”和电商的“店长”本质上也是一回事。
只不过,视频出镜可以展现个人IP,跟电视做节目一样,有机会造“星”。“直播”也不会增加市场的销售量与效率,老百姓的购买能力就是那么大,不在东家买就在西家买,运输快递可能还更麻烦,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卖货做流通而已,是一批新的平台与新的卖家在重复过往的资本故事、做买卖,就是内卷。
那些拼命交学费参加各种直播培训班去嗨嗨学习的人们,和早年争先恐后去“淘*大学”培训班学习做电商的“电伤们”也没有本质的区别(“电伤”是指被电子商务伤了的一群人),其结果也会一样,为“梦想窒息了”,极少数人能赚到钱,多数人会成为既伤人又伤己,但成就了这些直播平台万亿价值的新韭菜。
那各种各样的“社区团购”抢的又是谁的生意呢?
“社区团购”抢的是要远程快递运输的上述电商们本难以触及的快消品、生鲜食品和重量比较重、小件快递不方便的商品的实体经营商的生意,特别是实体批发店、零售店和菜贩子的生意。在“社区团购”的“千团大战”结束、有钱烧能烧到最后的商城形成垄断以后,就会像买快餐饭盒、网络打车一样,再无实惠可言。可以肯定,到那时它带来的就一定不会再只是普遍性的亏本赚吆喝和“债务问题”了,而是彻彻底底的“商不聊生”,进而“*不聊生”的社会性大问题……。
互联网大厂们有钱有势有颜值为什么都要纷纷扎堆“社区团购”呢?一是他们的所谓“流量、销量”无法增长了,存量见底,无法增量,刷单的成本都已经太高,也不好刷单了,监管也严了。数据不好看,市值估值就都上不去,得去做“增量市场”,可是放眼全球,还有什么市场是他们有本事能去“增量”的,就剩下实体批发店零售店和老百姓的菜篮子了;
二是做国外市场做不好,水土不服,也真没那个本事,只能在国内市场内卷;
三是国情民情社情如此,多数人又看不到电商的本质,处罚啥的又只是罚点款找找关系的事,这对有钱有势的大厂来说九牛之一毛,无关痛痒。所以,他们纷纷发挥会融资烧钱的能力,重施故技,招兵买马摩拳擦掌杀入“社区团购”,抢实体批发店、零售店和菜贩子的生计。
那些与“社区团购”平台合作的“卖家”“厂家”,他们最终的命运和结局也会和与电商平台合作的那些“卖家”“厂家”一样,不会有任何不同。而那些帮助“社区团购”发展的平台“家人”和“团长”,最终会比“**司机”““**骑手”们还要凄凉。至于为了方便和补贴去“社区团购”平台购买的消费者,快餐外卖、网上打车的今天就是社区团购的明天。为什么呢?是由电子商务和“社区团购”的商业模式与本质所决定的。
实体批发商、零售商、菜贩子、种植户、快销品厂家和老百姓的灾难又要加深了,温水煮青蛙式的,而普通人还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在中国,商品的流通早不缺渠道,也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缺的是市场,或者是老百姓的消费能力。保障商业有序,让商家有利可图,进而使从业者收入稳定可增长,各种业态能平衡发展,才是正途。要创造放水养鱼的秩序,不能让恶棍涸泽而渔啊。十多二十年前,快食方便面的市场需求大,那是因为工业化在欣欣向荣突飞猛进,工厂员工要代餐、吃夜宵的结果。而这几年,快食螺丝粉大行其道,难道是因为好吃吗?是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受限了啊……。
诚然,实体店实体商城为了促销有时也会搞搞价格促销,但那是有序的,是可控的。一是不会长期做,二是影响的范围极有限。实体店,小店经营三五百米,大店经营三五公里,影响都有限。原来整体上绝大部分商家还是有钱可赚有利润可图的,多数人有钱赚的商业才是良性的,才能支撑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包括交租交税给员工发工资加工资,自己能供房供车供日常消费,才会有干劲、有希望、有幸福。
但在互联网商城上不同,一打价格战就是全网打,一影响就是影响全国市场同类行业,是几何级大海啸般大地震般的破坏力,亏本的占绝大多数,远远多过赚钱的,没钱赚的多就形成了极其严重的恶性效应,亏本得靠债务维持,债务支撑是不能长期的,社会商业是得靠动态平衡、良性发展的啊。
有位封了神的互联网大咖前几年创造过一个名词,叫“互联网思维”。因为这位大咖的公司是做智能手机的,然后自己在网上商城里卖,新公司做手机一做出来就卖得出奇的好,惊世骇俗,一众商业大佬资本玩家江湖权贵就全矇了,这是神马操作这么牛。
大咖说这是“互联网思维”,核心是“专注、极致、口碑、快”七字方针。我想大咖开始是自己也相信了的,因为他自己有投巨资的一家做衬衫起家的电商公司的老板信他了。这个老板原来和大咖就是同事是哥们,公司上市后赚到了钱变了现就自己出来做电商,也是半道出家的,想通过做个牛逼的电商公司再发个大财。
但增量见底了,发展遇到“天花板”了,就请教这位神级大咖,大咖说你要用“互联网思维”去做。于是这位老板真的就去砍砍砍SKU,去“专注做好一件衬衫”,结果这家电商公司不久就死翘翘了。我估计这位电商老板到现在可能也没有弄明白他这样的商业模式和赛道本就是必死无疑的,哪怕他的融资能力再强,“贵人”再多,都改变不了最终命运的。
选错了方向真的是万劫不复。
其实这位神级大咖能把手机卖好进而能把企业做牛的原因不是他编的“互联网思维”,而是这两点:
一是成功人士自带光环与资源的影响力。这个起了关键作用,这位大佬是少年得志极其成功有影响力的人士,不缺资源不缺贵人相助更不缺钱,人家账户上永远有充足的资金(大咖自己语)。
二是用做互联网企业的常用方式做硬件的买卖。注意我说的是“做互联网企业的常用方式”,而不是大咖自己说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公司做企业的常用方式是:创一个或抄一个商业模式,然后融资——烧钱——做大——再融资——再烧钱——再做大……——然后上市——变现退出甚至退休(像拼某某的黄大侠一样),或转型做投资公司(活着的全部是)。这才是“做互联网企业的常用方式”,是互联网公司的常规运作模式,是“纯资本打法”。
以这位大咖做手机为例,别的手机企业做手机是要用利润能赚钱才可以做才能维持的,一千块的成本,出厂价起码得要一千三吧,经过批发、运输、税务等,零售价起码要两千吧。但这位大咖不是这样做,他一千五百块成本贴牌回来的手机(他们当时也只能贴牌,真没技术含量的,不存在产品上面的“极致”一说,也不存在“专注”,是开始真的只能做一、二款产品),他直接零售卖一千四百多,卖一台亏一台,所以,在同行中价格最低,于是一众屌丝们蜂拥而至顶礼膜拜,三呼万岁。销量大了,公司的估值就能很大,大咖口才又好又有资源有能力有成功经历有贵人相助,自然可以估很高的值融更多的钱,后面的事就容易了,做大——上市——值钱,尽管公司连续十来年亏损,且基本没有赚钱的希望,但是大佬自己赚钱了,变现了,名利都有了。
后来大咖的公司什么都做,也不讲“专注”了,也不讲“快”了。至于“口碑”嘛,因为我从没买过大咖家的手机用过,没有发言权。不过,别人送过一个大咖家牌子的刮胡刀给我,那确实是我用过的质量里面最差的,能使用的时间最短。大咖前不久做了一个“人生最后一搏的决定”——造新能源车。我想大咖一定是又要用“互联网思维”来造新能源车的。
为什么大咖要去造车呢?原因也很简单,原来赛道的业绩见顶,难增长了嘛,就是存量见底了。造车有故事啊,市值要数据和梦想去支撑的嘛。一台车几十万得造多少台手机、刮胡刀啊,自己公司又没独家真技术,手机芯片还受大势所限。放眼国内还是造车好,难道学网易去养猪吗?你看看今天的养猪户和猪价。但是,用“互联网方式”造车就不是造手机了,悠着点啊,大佬。大咖们要忽悠屌丝是容易的,反正屌丝都喜欢被忽悠,喜欢听好听的,很多人有性子没脑子,但您可别像赵大爷一样把自己也给忽悠瘸了。
只可惜了珠海那位大姐大,和大咖赌输赢被调侃得厉害不说,连自己怎么输怎么赢的真正原因估计她到现在也没搞明白。因为她还在夸“直播”电商有多好多好,大姐大啊,卖一台亏一台的“业绩”您也会啊。大姐大,您这类产品这个层次的公司搞个毛的电商啊,死嗑线下渠道,健全服务体系不给人家当孙子送福利不香吗?况且,互联网企业是流通类平台型公司,品牌企业是实体类生产型公司,二者根本不是一类物种,完全没有可比性,比什么比呢?为人做嫁衣。
诺基亚摩托罗拉HTC是不是死在技术上、管理能力上或者文化理念上,我不知道,但肯定会死在不懂厚颜无耻的亏本抢生意上。靠亏本赚吆喝的价格战是扼杀创新的,外国企业不会可能也不能这么做。知道那些大公司为什么不会对技术创新有任何建树了吧,因为初心和做法都是扯淡的。
目前TO C的电商模式无论是怎么样的,也无论处在什么赛道,其做法都只有两种:
一种是平台中间商化,就是搭建的是一个中间的商城,卖家和买家都不是自己,自己是给双方搭桥的。这种模式的做法只有推动卖家打价格战抢生意,平台先烧钱补贴吸引消费者,再高价卖流量以及收高扣点,其结果必定会是商业毒害、恶性竞争、市场失序,社会债务横行。
另一种是平台自营化,自营的电商也要烧钱补贴打价格战才能抢到生意,也就会引致全行业全网络全国性的线上线下打价格战,结果也是大家互害。而且由于电商平台的运作方式使然,就必然会导致其自身不可能有钱赚,只能靠反复融资和做大市值支撑,也就必定会形成今天的这种市场局面与社情民情。
做大了的TO C的电商平台都会尽可能利用自身的垄断地位去内卷其他人。
全世界没有第二个像国内这么搞的市场的,纯电商平台的商业模式所导致的恶,真的罄竹难书,将来历史会有公论的吧!
讲经济增长是对的,经济在增长鼓舞人心啊。但GDP增长,不能忽视债务的增长,不能忽视人均收入占GDP的比重。商业只有良性化的循环才能长久,韭菜也要偶尔被浇浇水才能长啊。
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步都是因为“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为什么这么可怕呢?因为古代是农业社会,除了官兵与学子,就都是农民。土地兼并使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财产——土地。在年份不好时极容易收支失衡负债,债滚债,最后要靠卖儿卖女去还债。当人生彻底没有希望了时,就会不顾孔孟之道而狗急跳墙流民千里揭杆而起。
当然,现代是文明社会伟大时代,不可与之同日而语。但是那些绝望跳楼和自杀式报复社会的杀人事件等的层出不穷,还有时下的流行语“躺平”,青年人不愿结婚不愿生娃,也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值得警惕了。但凡还有希望,正常人何至于自绝啊。
生活要赚钱,赚钱的门路只有两个:体制内或体制外,体制外就是在商业企业,商业企业无非有创业者和从业者两种人,如果创业者不好过,从业者又能好过到哪去呢……?!
中国人的本性源自中华历史文化。历史上的中国是农耕社会,崇尚权威,独尊儒术,习惯性存款存物,有“积谷防饥”的本能需求,家有余粮心不慌。中国人还不是一个习惯负债的民族,社会规则、舆论环境、人文环境和也不支撑人可以长期处在债务状态。但是短短十多年,在房地产与互联网快速发展野蛮扩张的双杀之下,让部分人盆满钵满富可敌国的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和个人负债累累、生计艰难、支撑乏力、前途困惑……。
但“产业互联网”不是,也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