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刊》2023新春献词:正道行道,信守千年文明光照
新朝必改正朔,易服色,新年自当换心情,找感觉,人人都想厘定节日圣典寻个重新出发的理由。时下诸子百家、千万家众说纷纭,好在多元时代也允许人人自以为是,正所谓“回首向来萧瑟处”,“乱云飞渡仍从容”。癸卯年《亚刊》发愿:我们将秉持“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中国理念,继续做个逐水而居的“知识摊贩”,存好心、做好事,躬身入局以尽自己的本分和天职。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新桃换旧符,但只要仍然有情有义,有人间正道,就得担水劈柴,呼朋唤友,关心“市场和粮食”,立足民生冷暖而不尚奇谈怪论,就得勤快守时,优化社会评价以保证用户黏性与认同,定期“供货”,守时守信而不虚度光阴。如是,则即便运气不好而碰上“摊位拆迁”,或被误读、曲解乃至阻断前程、丢了饭碗也不怨天,不尤人。换一个地方,换一个心境继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坚信蛮劲、韧劲不改就有可能排出万难去争取胜利,这就叫信条,也叫大时代不误小作为,随遇而安,孔颜乐处的“长期主义”。
从当前看,社会与人事关系的“主流”看法依然是私人占有,是主权至上和排它性的效用定价和“专利”垄断,是荀子、马基雅维里和达尔文式的“物竞天择”。其缘起是市场,是“经济理性和生意算法”,假设人人都是无情无义的势利眼,认定为人处世就是雄心和野心驱动,故只能用欲望抑制欲望,用法律定分止争。
但我们生在中国,活在中国,举凡中国人都有路径依赖,百姓日用和集体认知还是老传统、老习惯,文化哲学重人情人事而轻物理,由做法决定想法,先有事实和经验的总结而后才有理论抽象和应对之策。相比撞上好运而时髦的“普世主义者”,中国多数人仍坚持以民为本,看重世道人心,所以社会无论怎么革故鼎新,仍然强调修身正性,涵养公共品德和人格操守。
由是观之,历代政教文宣、人伦道统和百姓日用都不抱残守缺,其合法性依据是问题导向,实事求是而非教条和理念先行,是缘起古老的道德启示和历史经验论,再辅之以对古今中外的各种成败案例做策略性借鉴而后活学活用,与时俱进。
“以人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不仅是一种社会关怀,也是国人安身立命,继往开来的文化乡愁。所以,中国学问重人文和经验总结,知识价值首“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教化传统一向秉持修身正性,家国天下的济世精神。
由此,我们仍立足于“问道、行道者”无论遭遇多少误解困迫,都始终把自己信奉的天条或心智领悟切入社会实际,知行合一,以彰显为人处世的操守和使命承担。这不仅有助于解决自己的身份归属,型塑共同体文明高度等大是大非问题,也能给《亚刊》同仁带来心理慰藉和意义安顿。
因此,对于中国的乐观和信心,我们不仅需要头头是道的理论和逻辑支持,更要传承中华历史序列中的道义与精神担当,自古以降有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有老庄孔孟、屈原、司马迁、杜甫、苏轼、文天祥、孙中山、毛泽东……。有“上甘岭,一条大河波浪宽”……。更有基于中国人的聪明勤奋,海纳百川的大度,不屈不挠的韧性和进取精神。它植根于中国人看问题的角度和对历史的敬意。
癸卯新年,时来运转,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家国记忆和立身态度,我们都将继往开来,信守千年文明的光照和天道启示,认可中国一定会日日新,苟日新,更有活力和美好前景,这是天命所归,不可篡改。(汉心)